詮釋力,描寫力

在音樂上,經常會講到『詮釋力』或『描寫力』。這都是很含糊的字眼,沒有什麼精確的度量。有些很有詮釋力的歌手或是樂手,可以很輕易地就把他腦中的意象傳達出來,而且會被大多數人感受到接收到。更厲害一點的,還能顛覆原曲原詞的既定印象,本來愉快的弄成可憐的,悲傷的又弄成有點偷笑的,根本就是玩弄了人類情感的正負。難怪以前老師說,搞音樂最屌的就像牧羊人一樣,要你東,你不敢往西,聽這種人的音樂,等於被關進他家的房間任他宰割情緒....

在台灣習慣把音樂人分成創作跟非創作二種型態,當然前者被視為是比較有才華的,不管他創作是不是真的很屌....。所以很多年輕人在搞音樂或是組團的時候,都希望有自己的創作,來證明心理價值。那個動機很值得尊敬與鼓勵,但詮釋能力不夠的時候,只會讓那些創作不可愛,甚至變得可笑。沒有自創音樂的樂團或歌手,行裡黑話叫做『copy團』、『口水團』,沒了那種創作的包袱,玩起音樂來更自在,更有生命力,縱然他們自己都覺得沒有創作詞曲能力有點遜,但卻經常感受到玩音樂有快樂到的事實。

我常想,那也是創作力的另一種表現。只要歌曲夠經典,體質夠好,就考驗演繹者在消化了以後描寫的能力,好的描寫與詮釋,是會賦予原曲新的生命的。

Neil常分享一些精采的flickr給我,有些照片真的會讓我看很久,總覺得裡頭有故事。我還不懂欣賞那照片背後的技術意涵,但我的的確確地接受到某些訊息。也許不是拍照者的原意,也許根本人家只是瞎拍一下,不過那些照片清清楚楚提供了我解讀的選項,而這些選項還通常是複選的。以我目前的程度,就覺得那些是很屌的照片。

回想以前很認真玩咖啡的時候,我最不屑的,就是沒有詮釋能力,又愛亂批評業者豆子的假玩家。在這裡的詮釋與描寫,需要的不是那麼自由的創作,而是忠實的還原能力,那比較像是CSI的精神。生豆因為pro-cupper的好眼光被買進來,看的是體質,roaster接手以後會在那個體質範圍裡,重新賦予這生豆的生命,烘焙結束後的咖啡就如同創作完成的歌曲,等待著被演繹,barista就像是歌手與樂手,必須先證明自己有這份描寫的能力,可以重新編曲來錦上添花,但不能過份地主觀操作,讓原創的精神流失殆盡。縱然是最強的沖煮人,不該,也不會有點石成金,起死回生的能力,讓難喝變成好喝。反過來,在面對一包咖啡的時候,如果我們需要一個好壞的標準存在,那標準最好是來自於原創者,而不是自己,順序上應該是設法重建原貌,然後才是嘗試著變化組合看看有沒有別的表現方式,來適合自己。

常聽說音樂界跟餐飲業一樣的,好與壞的標準很主觀,似乎言下之意是你認為很好的,我可能覺得很狗屁。最末端的統計結果,可能是如此沒錯,人的喜好當然不會一致,但如果我們去探討成因的時候,會發現因為誤解而造成的答案是有一定比例的,因為受命在末端呈現的人並沒有好好忠實傳達。那就是詮釋力描寫力不足,造成接收信號的人有了誤會,下了一個看似正確,實際錯誤的判斷。

我買了一塊好肉,但是沒煮好,結果我就說肉販騙了我,或是直接判斷會推崇這肉的都是白癡........也許有一天我會煮了,或是吃到會煮的人的作品,然後重新再把大拇指舉出來的時候,那可憐的肉已經背了很久的黑鍋了。

我比別人有更多機會接近所謂的音樂人,他們都很有理想,很認真,太有使命感地扛著音樂人的招牌,一不小心卻容易散發出一種天真的自負,反而不可愛了。有人說,學習的最初就是模仿,好像是這樣沒錯,只是模仿的實質意義,除了熟練之外,有更大一塊是企圖進到原創精神裡,先從欣賞原創之美開始。copy不可恥,很多人連完整的copy都辦不到不是嗎?有能力copy才有機會學的更深入。

留言

張貼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