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便講講

熟豆裡面超過10%的蛋白質可能是天然乳化劑,但是儘管如此,壓力與時間不夠的話,還是效率很低。這也是一堆人光是rest,不密封(太相信夾鍊)、養不夠久(淺焙要更久,老外說FC要2週,那你想台灣常見的連二爆都不到的要多久),然後就質疑養豆沒效果的原因。養好就是養好了,這結果不會還原回去。化學變化。

沖煮過程中因為高壓讓豆子裡的成分溶解率被迫提高,油脂、醣類...包括CO2都是因為這樣得以溶進水裡,然後被帶出粉餅,這也算乳化的一種吧。但是一出濾器以後,壓力不再,有些頑固份子只好又被分析出來,所以看到了一層油、一堆泡泡。物理變化。

很多不認同此道的台灣玩家認為,豆子炒的好、冷卻好就不用養了,很明顯的他不清楚養豆發生了甚麼事,單純的以為aging好像是為了讓一些壞味道自然流失。

煮咖啡就是溶解,溶解不是無中生有,要有足夠東西好溶,不然溶解技術再好也是無聊。我用這樣的想法去看壓力下養豆這件事,如果這個手段可以讓我在相同的沖煮條件下,溶出更多好東西到杯子裡,那我覺得這一定是個好的方法。如果能夠把原本不溶於水的成分一起A進來,那更棒了。這些都是贏在沖煮前,贏在本質上。illy把這種事情用紅酒陳年來比喻,其實還蠻有那麼一回事的。而Scott喜歡用『熟成』來形容,則是我覺得最恰到好處的中文用辭。

我一直不是一個優秀的cupper,要我相信咖啡變好喝其實很不容易,除非是差異很大很明顯。以前都覺得我的豆子磨的時候最香,煮完聞起來普通香,喝起來一點也不香,第一次有體認到口齒留香,沒蓋你,正是Scott叫我養豆之後。不只是espresso,drip也是。二年前我秤過重,有養的沒養的各擠60cc來秤,不過數據不知道丟到哪裡去了。

怎麼熟成,熟成環境的影響,會不會影響到味道,是我現在比較不能確定的。常溫下熟成跟進冰箱熟成可能會有不同(最起碼醒豆的時間就不同),烘焙一結束就封袋進冰箱,還是先等一二天袋子漲起來再進冰箱,也許也有不同(可能只是天數多寡不同)。我家冰箱特冰,所以一直沒有做這種實驗。我經常把熟成完的豆子丟進冰箱倒是真的,常常一個月後才開都好好的。

至於有些朋友告訴我喝太快來不及養,或是喝太慢養好怕豆子死的快,諸如此類的說詞....隨便啦,我也過了那種把心得分享當成傳教的階段了,大家高興就好。

沒頭沒腦亂寫一通....太熱了

留言

  1. 我有個經驗是這樣的,養豆確實可以讓一些雜味去掉,但是這一點我個人比較傾向解釋成--因為豆子剛炒好,氣還沒排完。

    通常我是放在室溫養,這種情況下...夏天,五天就可以喝了。冬天就真的需要七天以上,味道以及穩定度才都好。

    我還記得有一次去高雄找同好聚會,那一次帶著一包放20幾天的豆子去喝,結果同好們的評語是:不會苦ㄝ,還可以喝說~
    當我說出我那包豆子是20幾天產物時,嚇死他們了,哈哈哈~應該不是好喝的嚇到,應該是驚訝20幾天的風味。不過,後來也沒見那群人用這方法...道不同...

    回覆刪除

張貼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