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杯咖啡之死

『這杯咖啡煮得太澀』,常聽到吧,意指『沖煮』技術有待加強。

這是一句屁話。 

雞肉會澀是因為我們選的部位已經有了肉質上的差異,卻沒有用上一個合適的烹煮手段去處理。

咖啡豆不是雞肉,我們很難在末端沖煮上額外地去附加澀感,烘焙出了問題先天不良,而非沖煮失敗的後天失調。 換言之,你喝到很澀的咖啡,用刑事鑑識CSI的眼光,那叫做生前落水溺斃,而不是死後棄屍水中。

烘焙者都是很盡職的,拿到xxx生豆後經他多次測試,從N條烘焙曲線中尋尋覓覓,找出最合適xxx的烘焙方式炒成熟豆。這包咖啡交給專業吧台手也一樣,他煮個幾次做出判斷,必須要用編號第8號的技法來應對,才能不負所託。這個假設前提建構在雙方都有好幾套功夫,十八般武藝裡沒有最強,只有最速配,雙方心中都很清楚自己在幹嘛,彼此的專業應用上有很大一塊交集。

如果不是呢?

實務上來說,沖煮者是被動的,炒豆子的人才是主宰者。如果咖啡豆是美女,臉型、五官比例、身高體重、三圍.......在200°C以上的高溫後,烘焙者已經做出定調,沒有商量的餘地。沖煮者是幫美女穿衣服、作髮型、搭飾品、化妝.......充其量只是造型師的身分,而不是逆天工程的整形醫師。 

咖啡豆的烘焙有沒有『完美』的境界,亂煮亂沖都100分?也許有。可是米其林說張三魯肉飯世界第一,李四魯肉飯的粉絲一定就跳腳抗議不公,吃喝的事情就是這麼主觀的事。無從爭議的是,咖啡一旦烘焙熟成,就會自動出現一個『合理』的沖煮限制(俗稱sweet zone),這個範圍越大,沖煮的戲法就更多,每杯咖啡最終姿態也越有玩弄空間。 萬一那個zone小到像個point呢?或是那鍋豆子根本炒壞了,期望值是負的哩?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還不是最可憐的,你拿一塊燒焦的羊肉給戈登蘭姆齊要他出三分熟紐約客才是慘。這時候沖煮者能做什麼,從很難喝進化成不太難喝?

長年來在台灣對於吧台工作者總帶一絲輕蔑,這群咖啡業最前線的人,是該還他們公道。自從barista這個詞從吧台手變成咖啡師以來,無疑地把沖煮者的身分地位拉得更高了。每個咖啡師都努力地在這個崗位上,煮咖啡之外,掃廁所洗杯子端盤子也一手包辦,更得負責最即時的客服,是他們在扛著店招牌的。當我們在咖啡店掏錢喝一杯咖啡不開心,第一個抱怨的通常都是咖啡師,而不是烘焙師。殘忍的是這個圈子裡,沖煮者是人微言輕,老闆給什麼豆子只能照單全收,標準的廉價專業擦屁股。

相反的角度看,萬一你看到咖啡師在吧台後上演達人秀,或是讓你莫名想到禮儀師的時候,也不要太大驚小怪,人不是他殺的(自然也不是他救的).......

一杯咖啡之死,沖煮者的責任%數其實遠比你想像中的低。

但你是烘焙者的話,你敢坦承犯行嗎?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