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有一個懂吃的爹

很多朋友來問我們家曉辣醬是怎麼做的,其實我在粉專有大略寫過一次了。老爸常說,能吃下肚的東西都不應該談什麼秘方的,不知道裡頭放了什麼吃起來才可怕,藏私的人都很無聊。
  1. 自行煸製豬油,不要買現成的,因為豬油渣也得用上。常有人問能不能用橄欖油,說真的我不知道,我爹才高中畢業,雖博聞強記,但獨獨英文字母與注音符號沒研究,橄欖油這種西洋貨我猜他是不懂的。
  2. 去傳統市場買些蝦米、魚乾、豆豉之類的乾貨,同類性多買個幾種,blend的概念。家境好的你要用干貝、魷魚也行,懶得去市場的單身朋友去超商找珍珍魷魚絲、鱈魚香絲、杏仁小魚的零嘴那都行。乾貨要稍稍清洗再進電鍋蒸,內鍋外鍋各用一杯水,蒸完湯汁留著備用。
  3. 蔥切珠,薑蒜切末,多買幾種辣度不同的辣椒來用,剖半後一樣切小丁或切末。不要懶,用手拿菜刀切的跟你用高檔料理機打出來的,就是不一樣。不科學我知道,但你如果願意二批AB比對,會輕易吃出差異。
  4. 起豬油鍋,依序爆香薑蔥蒜,再下辣椒,努力翻炒不要焦,從鍋裡拿少許油出來另外起鍋煉花椒,然後加入先前的蒸料與湯汁,持續攪拌改文火慢慢熬煮成醬,醬喔不是湯,豬油渣此時加入。
  5. 熄火慢慢拌入花椒油,收工。
  6. 剛完成時是很俗豔的紅色,冷藏後漸轉橘黃,沒有防腐劑不知道能不能陳年貯存,但每次用乾淨乾燥的湯匙去挖,用完馬上回冰箱,是真的很難腐壞。

不管是炒飯、拌麵,或是當成抹醬、沾醬,隨意開心就好。請別問我這種辣醬是哪種style的,是不是廣式港式,還是川系閩系,這只是一個吃貨老人傳下來的菜譜之一,我們很樂於分享。

我父親1931年生,算是書香門第,大戶人家子弟,只是金湯匙沒含多久,就看到遍地烽火,跟著家人四處流浪,太原、福州、杭州、上海、重慶....最後來到台北,把那張地圖換成歐洲,用里程數來算就是周遊列國了。我問過老爸那段悲慘歲月,他很得意地反問:『你羨慕嗎?』

顛沛流離,居無定所很倒楣,但可以吃遍大江南北,坦白說,我蠻羨慕的,爽死了。

父親常自誇八大菜系無一不曉,他的爹我的爺爺是律師還當過官的,家裡廚房是專人負責,這廚子後來被更大咖挖角了,對方還因此寫了幅字來感謝爺爺大器割愛。每每看到電視裡收藏鑑價節目,我都忍不住想去報名。他的舅舅我叫舅公三不五時會來串門子,留英的有下午茶的習慣,所以家裡常常能吃到一些洋玩意,什麼約克郡布丁、牧羊人派之類的。爺爺在外面館子吃飯是可以月結的,老爸跟幾個兄弟放學先去館子報到,美其名是幫忙跑堂雜務,其實是就是賴著廚房東嗑西嚐,吃貨的功底從小就培養好了。

來到台灣在附中降級復學,畢業即謀事的父親有海派性格,交遊廣闊,工作之餘無宴不與,台菜對他是很奇妙的經驗,他會因為吃到好菜去堵大廚下班,只為了聽人家透露一點工法。混熟了以後甚至會很不要臉地提供菜譜,希望餐館考慮放進menu裡,方便以後他有得吃。書生的臭脾氣也自然因此會得罪人,他會很誠懇地在買單時悄悄告訴櫃臺:你們菜真的好吃,能把招牌上『正宗』二字塗掉的話,我吃起來就更開心了。

我娘早逝,不知道是忙還是懶,我每天上學的便當菜色,是嚇死人的十幾年從來不變,但老爹也擔心孩子從小少了見識,縱然再窮,每個月都會上幾次館子見見世面。他心情好的時候,一次出門不只跑一家店,是一種木蘭辭的理念,東市買駿馬,西市買鞍韉,他腦海裡隨時有個美食地圖,哪家店的哪道菜最屌,吃完換別家續攤,這樣可以從早吃到晚....

絕大多數的吃貨都能說一嘴好菜,可廚藝通常也很菜,別以為我爹也是光說不練嘴砲族來的。有一年剛搬家,外地二好友帶禮來賀,老爸聊開了竟然說要親自下廚,他查完冰箱後要我去黃昏市場買條魚,便宜就好越大條越好。當晚三菜一湯:魚頭白湯汆蛤蠣、醋溜脊片、乾煎豆腐鑲肚肉、油炸魚皮拌三絲,在那個B.B.CALL的年代沒辦法有手機拍照炫耀,二位友人目瞪口呆之餘,聽著我爸仔細解說是怎麼用那卡西酒家菜的體,做出杭幫菜的形,不斷遊說老人家應該出來開餐廳。

你找人來學好不好,我喜歡吃現成的。爹總是這麼回答的。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