雞肋

以前espresso沖煮是依靠shot glass的,流速 = 體積 ml / 時間 sec,眼睛盯著量杯刻度,是cutting時機的基礎標準,由此出發,微調各參數避免反白(blonding point)提早出現,確保可以得到足量的咖啡。

從2004夏天Zoka二個員工閹割了分流嘴開始,想要告訴別人你『懂』你『會』espresso,上傳美美的NPF照片(naked portafilter),仍然是個快速直接的展現方式。很有趣的是一二年後,國內外一堆亦師亦友的狐群狗黨們早就陸續地把分流嘴買回來了。大家手上仍然會有一支裸裝把手,心血來潮的時候用一下,但存在的理由只剩下『檢查』,而不是『優化』。

NPF的流貌,的確可以讓我們知道很多事情,比方說填壓是否歪斜,粉餅是否密度嚴重不均,過程中是否有明顯的邊穿side-channeling,豆子排氣的狀態與研磨粗細是否正確匹配........只要看得懂,傳達出來的資訊是足夠的。旁邊這張照片看起來也美美的,起碼有個70分吧,但不夠好,磨太粗+ 壓過重。

味道呢?NPF有比較好喝嗎?我鄉愿的答案是:口味看個人。原因無他,NPF讓味道的分辨率下降了。本來初衷是避免crema被多餘的路徑戕害,但矯枉過正之後又迷惑了,到底是要喝泡泡還是喝咖啡?

在計時秤介入espresso族人生活後,用科學化的質量測量取代傳統視覺判斷體積,機關算盡雖讓很多人不喜歡,但若能得一杯重製率更高的espresso,更嚴謹的態度是無從置喙。秤重以後你會發現NPF之下的espresso質量上是虛的,太多泡泡佔據了量杯,我們眼睛看到體積夠了,其實應該要爭取更多ml數,才不會喝到一杯糊糊的ristretto。

而用折光計測量tds之下,邊穿的定義也變得更嚴苛。做過很多次實驗,即便NPF流貌完美,每十次得到的tds仍然會有一二次是嚴重下滑,不在平均值之內。這也意謂著邊穿無所不在,NPF很漂亮也並不等於邊穿的程度有被控制,那一二次掉下去的tds數字已經告訴你這是界外球了。

講成這樣,我每天仍然要用很多次NPF,for single basket。Espresso solo本身就有極高的分辨率,就7-8g的粉,也不至於得到1/2的crema泡泡,沒差了。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