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圖 ≠ 用途

假如你不再聚焦於吧台手專注的表情、儀式般的動作、傳銷般業務嘴,只把自己想成是那堆咖啡粉,手沖咖啡只是看起來很神祕而已。把自己當成是國中生,回想第一次做實驗的時候,用眼睛看到的,與課本上寫的,好好連連看,把基礎理化概念組織好,再回到這種拿熱水在咖啡粉上澆花的沖煮法上,本不該覺得大驚小怪的。

相反地,萬一我們就是不喜歡科學態度打擾了閑情逸致,硬要說成是莫測高深的修煉,或是行為藝術,那也很好。不看,不想,不懂,並無法干擾過程中進行的現象與結果。

在那堆被拿來手沖的咖啡粉顆粒中,最粗與最細的差距都不只400µm,這個數值對人類來說範圍很小,對於熱水而言範圍無比巨大,縱然是所謂點滴手沖法每秒1cc好了,從距離粉最上層10cm的高度往下落,那滴水仍然有速度,足夠打擊小顆粒的粉往下堆積。要計算那些並不難,只是會被說成無聊而已。

沖煮者應該反思,自己需要用多嚴謹的態度來面對手沖這個行為。我們替粉與水設想越周到時,理論上可以越精準得到反應的結果,可實質上人類感官又不可企及那個差距。比方說,拿著濾杯去磨豆機接粉,跟磨好以後再『倒』進濾杯中,對於大小顆粒的分佈排列差異很大。一堆蓬鬆的粉,跟拿著濾杯往下震過的粉,堆疊的密度差異更大。這些差異會因為選擇濾紙形狀的不同,影響的級數也不同。差異必須大過一個地步,才有可能被喝到。

所以我們去看什麼世界級比賽的影片,或是某某手沖大師的影片,除了在意影片中的他做了什麼與你不同的怪招,還得聽他解釋這些怪招有什麼用途。科學上兜得起來,真的有用才算『用途』,不然只能算是『企圖』。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