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hat's Cupping
一年前在臉書寫下的,留個紀錄。
~~~~
話說當生豆開始進入國際貿易行為後,杯測成為一種議價手段。
什麼是杯測呢?
我們去漁港碼頭看到漁船靠岸,大魚被拖上來,會看到幾個纏著霹靂腰包的人開始把魚圍起來,船東會遞出紙條給大家,報上今天批價。如果這魚夠大,會看到腰包人都蹲下去在魚身比較不重要的部位,或削或戳,當場生嗑。有些人會念念有詞,有些人低頭沉思,有些開始打電話,但是沒有人會討論。他們在幹嘛?那在咖啡界,就叫杯測。
除非你是自己公司的人,不然你從來不知道這些腰包幹部心裡想的是什麼,你也不會知道他們判斷的標準,更不會知道幾分鐘之後競標開始,他們會不會出價,會不會追價,縱然你聽到他們彼此哈拉,也很難聽到什麼有建設性的內容,通常只是互問對方昨天去哪裡開心。
這種曖昧的,既公開又神祕的團體行為,不會有交集。今天老闆賦予他們任務,腰包裡頭是公司款項,他只能全心專注地代理老闆職務,幫老闆設身處地,從公司的規模、財力,每天營業額的多寡,廚房裡冰箱的空位,廚師手藝能把這條魚加工的能力極限....一切都考慮進去,迅速而有效率的做出判斷。打比方,你公司就五張桌子,生意就是在地族群,menu上最貴的低於五百,你花20萬標一條鮪魚回去,老闆應該不會認帳,本票簽一簽,魚拿回去。因為東西好,價錢貴,白痴也知道,我請你來幹嘛?
做生意賣好的東西,天經地義,賣來賠錢就天打雷劈了。換言之,在古早的年代當一群用現代術語叫做生豆獵人的專業人士,去到了處理場現炒現測,張三眼中看到了鈔票,李四眼裡可能看到玩具鈔票。
這還是趣味之一而已。買魚的大部分是廚師底的,他生啃魚肉,腦海中已經閃過所有可能,這個誤差極小,因為他如果不夠懂,白痴的牌子就會換到老闆的脖子上了。早年的生豆獵人呢?他可能連烘豆機的品牌都講不出來三個,他的強項除了一口流利的土語,就剩下社交的能力,與按計算機的速度。
這也是當生豆貿易應該蓬勃發展得更早卻事與願違的原因。因為獵人只是仲介,在那個年代,大牌子大公司大財團進駐產區,是派專員駐點,這個村子誰家媳婦剛生產,男生女生,喝什麼牌子奶粉,幾點上床睡覺,他都瞭若指掌。當這種手腕夠粗能做一條龍的公司進來以後,醫院、學校是一定蓋的,連你家想多買二頭驢子,他都能貸款給你,而且還不是九出十三歸的高利貸,你借的爽歪歪。
而我家種咖啡的被財團包了,我也會覺得屁股翹了起來,試想我是xx咖啡的專屬契作莊園耶,講出來走路都有風了。這種光宗耀祖的感覺,還不只是自己爽而已,當哪天契約到期不續,仲介找上門來買了幾袋回去,也會在網頁上標明這是xx咖啡『前』專屬莊園,最起碼二三年間價錢可以比別人高一點。
也是因為大公司玩生豆的模式包山包海,他願意在產區裡花錢搞東搞西,咖啡農與處理場也得聽他的,這跟我家旁邊種稻子的從來不顧,反正時間到了農會來幫你割,秤斤論兩收走完全不一樣。你種的咖啡沒達到公司標準是不行的,真有什麼困難,公司會找人找技術來幫你解決。我們現代的咖啡標籤上亂七八糟有看沒有懂的品種或處理法,有絕大的一塊是因為這樣濫觴的。大家要感謝誰?義大利那些廠豆、日本和星巴克....
早年獵人有沒有辦法作這種事情?沒有。要知道種咖啡的那些國家,政變頻傳,咖啡種在山裡出來,動不動就碰到游擊隊攔路要錢,不給?綁架你....的豆子,等你果實都爛掉看你哭不哭。給錢吧,給一次不夠,廢話,游擊隊好幾個....,他綁你你就給,我綁就不給,你是瞧不起我嗎?
好吧,聽起來做為一個咖啡財團的上游好處多多,但人心總是貪的,人心總有不可撼動的一點堅持。我爺爺開始種到我兒子,我就習慣了等樹上果實熟透自然掉落再去掃,我就只習慣種這個品種,但是公司告訴我這樣太慢了,產能過低,來來來換這種去種,老樹砍了吧,休耕算了吧,對了,我這邊有厲害的化肥,保證好用......是你是我,午夜夢回,想著有沒有可能自立門戶,萬一不小心給我脫離成功了,嘿嘿嘿嘿嘿...
在產地之外,他馬的燒餅都你大公司在吃,我們小的就只能去撿剩下的芝麻,賺錢賺不過你,罵你總可以吧。但罵也得罵到消費者願意相信哩,怎麼辦?集合散兵餘勇,用星光大道模式辦選秀,弄幾個冠軍出來再說。網路時代來臨,東西夠水準,配合強勢的行銷,加上參賽者賭一把魚躍龍門的心態,咖啡生豆正式開啟了另一階段。
風起雲湧之際,杯測必須從碼頭腰包模式進化了,隨便便弄弄是不行的,因為生豆開始有零售了,你寫三千字天花亂墜,還不如評分表上二位數字。幾分就是幾分,我91分就比你90分厲害,不然你能咬我嗎?剛好眼前就有成功例子可以參考,有個叫做戴維斯的老外1993年出書以後,頓時成為業界名人,此人腦筋靈光,出書賺錢很慢,搞網站才快,我女兒出生那年1997,Coffee Review正式成立,你看不懂那些杯測術語沒關係,幾分總看得懂吧,但這種分數總會生出風波,粉絲之間互相叫陣,也爽到戴先生。
有樣學樣,熟豆可以評分,生豆更要評了,包括SM、CBC等等美國四五個生豆零售開始提供杯測分數,澳紐、德國的零售一樣比照辦理。這中間矛盾很多,生的要測個屁,拿去熬湯也沒有好味道,不炒就不能測。但是誰炒?用什麼炒?怎麼炒?炒怎樣?專業杯測者練就一身杯測功夫,當他們把阿拉伯數字寫在紙上的當下,有沒有別的考量?有沒有自身喜好夾雜,有沒有行銷念頭?有沒有......誰知道。
當杯測從神祕變成公開的時候,看似客觀,看似消費者多了依據,看似一分錢一分貨,實際上掏錢的消費者已經不自覺把主導權交出來了。業者們去學習杯測是對的,是敬業,因為他總要知道自己買了什麼貨色吧。而且誰家開店會派人去產地駐點啊,自烘店家買生豆只能選擇相信,買來杯測完心裡有數,王x蛋這種豆子賣我這種價錢,下次要小心了,所以我支持我所有業者朋友去學習專業杯測。但業者公開他們的杯測分數對末端消費者有用嗎?有用嗎?有用嗎?
一點用處也沒有。除非你也去學杯測,除非他賣給你的就是杯測炒法杯測烘焙度,而且你在辦公室趁老闆不在的空檔想喝咖啡,還得用湯匙西哩呼嚕來喝,你要是牛飲,我保證你也沒強到可以喝到所謂的杯測風味。
結論是,杯測從碼頭模式進化到今天,這行為沒有錯誤,但他代表的僅僅是業者對待他的貨源與未來產品的評估,這個專業技能代表的是道德良心的層面,是很偉大的事情無誤,但對於消費者並無很直接的參考價值。
我認為的杯測叫做末端極限測試,我認為的杯測烘焙不該是目前所謂的sample curve。我們用sample roaster當關鍵字去搜尋的話,會看到很多美麗的圖片,顧名思義,那叫做打樣機。意思就是那距離正式產品還有一大段路要走。你去做西裝,師傅會拿布料本子給你看,讓你摸摸搓搓甚至拉他二下,這就叫做看樣了,他總不會先做好三套給你選一套買吧,他又不是瘋了。
那種sample roaster塞滿就是80-100g,炒出來塞牙縫都不夠,只是供給專業杯測人士使用。試想那麼小的爐子,那麼少的豆子,你能用什麼曲線操作他?縱然你想那麼做,在操控性上也沒有多大的彈性範圍。換言之,這種東西就是一鍋一火到底的曲線居多,在一個很固定的升溫速度之下,吵到很固定的烘焙度,有些人就稱之為sample curve,反正這是個樣本而已,又不是要賣錢的。聽不懂你就想成是乾燒蝦仁乾燒意麵之類的,沒有廚師會在乾燒的中途,沒事就去動動瓦斯大小...呃,可能也會有啦,電視台來拍的時候要裝一下,表示這很難,你們不懂。
當然啦專業的昂貴的烘豆機品牌會告訴你,我們家的機器從打樣機到60kg的鍋子都能完美重製同一條曲線。最好是啦,他講了你就信了嗎?這是常識問題,如果打樣機的曲線拿去給大鍋子用出來會一樣(好喝不好喝先不管),你在家炒二年菜,也可以去接外燴辦桌了,事情不是廠商講的那麼輕鬆。
所以你可以去街頭巷尾咖啡店看一下,sample roaster很少見,當做收藏是有,實際在用的不太多。那你又會問,那些咖啡自烘店都是怎麼炒sample的呢?先抓一個自己烘焙機可操作範圍內的最少量單位,比方說楊家一公斤,那個量300-350g為極限,低於這個量進去,就等著被機器玩弄(嚴正聲明,那是我的技術等級,比我厲害的就一定可以炒更少無誤)。好,問題來了,你有一整袋生豆等著炒熟賣錢,你要試炒幾次?
如果說,我們把正常的烘豆機當成sp來用,一樣也乾燒蝦仁曲線,聽到豆子會暴就起鍋冷卻,沐浴更衣後拿出地圖指南針,對著產地的方位焚香祈禱,拿出畢生功力開啟杯測儀式...好啦是模式,接下來能做的只有二件事情,
1. 你最好寫的夠多夠奇特,最好是全聯頂好佳樂幅好市多都找不到你寫的那些東西,不然本來可以賣500的你寫成300一樣的詞,那就很糗
2. 你如果不願意繼續『試』炒下去,就必須用這條乾燒蝦仁曲線得來的資訊,整合你在這個領域裡的所有知識,猜出(我認為那就是猜)你把鍋子塞滿以後要怎麼炒給客人,賭一把吧!我很願意相信有人辦得到,因為這時候老闆的口頭禪又要出來了,多年的經驗...
ok看到這裡,你不甘願了,你要反駁我,因為生豆夠屌,資訊夠多,烘焙區間夠廣,這樣失誤率並不會太高。但如果這種說法你可以接受,世界上沒有烘焙冠軍這件事情了,買好的生豆來就好了,錢而已,沒有技術。
我個人認為最保險的試炒,就是把鍋子塞滿的炒,用你正常要賣給別人的曲線跟重量去炒,也就是說你平常怎麼幹,就是怎麼幹,沒有所謂的sample curve這檔事。因為你每天都在幹這事,過程有什麼差異,炒完喝到什麼喝不到什麼,你可以直接的連結腦子裡的資訊,把豆子養好來一喝,你才知道這豆子是死前落水溺斃,還是先被勒死才棄屍海裡,這種判斷才有可能八九不離十。
當然你如果賣的就是乾燒蝦仁,那我也無話可說,應該會很準。
萬一你家賣的東西從一爆沒結束到六爆起的都有,全系列烘焙度,那條乾燒蝦仁曲線就瞬間變成很不科學的測試,撇開老闆的口頭禪不說,我還寧願相信用三個銅錢丟六次然後去翻易經,應該比較有說服力。
我自己的結論是,做sample roasting不是要先去發現這豆子有多少優點,這是順序的問題,我們要先知道這豆子的極限在哪裡,他有多耐。在我們正常的烘焙中,發現苦了,那意義就再簡單不過,會苦只有二個原因,
1. 落點太後了,炒太深了,
2. 炒太快了,火太大了,某一段的升溫梯度已經超過這豆子的能力,
在這個極限測試之後,自然讓我們把烘焙的範圍與彈性限縮到一個比較小的區間內,我們知道不要超過這個區間,不要超過這個幅度,在這個中間做自己的發揮。
聽起來一樣是用猜的,但是一副撲克牌選一張要你猜,跟只選一種花色出來猜一張,差很多,這叫做數學。
我請教過我的暗房老師Jumbo Hsieh,萬一買條陌生底片來他會怎麼做?他說先用自己的曝光習慣去一次拍個三卷,然後用google到的數據沖看看,然後再猜。換句話說他不是去理會大家怎麼寫那片子有什麼風格,也不是管他的反正進了暗房就用一條萬用曲線去沖片,這跟sample roasting的概念完全一致,而且合理,又有效率。他也要猜的,他都沖幾年還得猜,這已經不是他可以用多年的經驗就可以唬爛我的,而且他還不是一次就猜中,你說生豆現在品種、處理法之複雜程度直逼微積分的難度下,多年的經驗+ 乾燒蝦仁曲線要猜幾次?
以我喝過的豆子為例mojo跟dr.bean,他們都有很多烘焙度, 他們倉庫裡隨便就十幾種生豆,有些豆子讓他暴2分鐘溫升10度,豪髮無傷,有些豆子這樣幹就找死而已。要說他們只有一招你會相信嗎?而且我從來也不會問他們怎麼炒的,我想看我相信他們也會讓我看,但我看了有用嗎?一個叫做probat,一個叫做giesen,我即便是去錄音錄影回家,那些也都是廢物資訊而已。所以說我自己告訴自己,在家裡的機器前,炒豆子不是煎牛排,不是傻傻地等顏色,我得有不只一個辦法去對付不同的生豆。
ok,炒完總是要先喝吧,大家都是良心業者,自己喝過才會賣。怎麼喝?還是拿碗拿湯匙出來杯測嗎?那你得要所有跟你買豆子的人先來上課,買一套碗匙回家,最後把你的杯測表影印一份給他,然後在紙的最下方請他簽結:以上文字資訊僅適用於本店杯測系統。
試想一個畫面:我要買一包咖啡豆,網路上有上千種選擇,被雷到會很不爽,太危險了,所以我決定去找個有實體店面的店家買。先喝再決定合理吧,好囉現場喝到驚為天人,太物超所值了,一口氣買四包回家可以爽一個月。回到家不管怎麼弄喝起來都很瞎,度爛了這一定要去客訴。電話那頭年輕妹妹聲音很好聽,但說出來的很不好聽:先生,我們包裝上都有標上參數喔,會不會是您.....(暗示你沒煮好)。喔喔原來有參數喔,仔細一看真的有,火更大了,上頭寫的是93.7度水溫,20.1g的粉.......我恍然大悟,沒錯我家沒有strada,我根本也不知道用的水是幾度,我好不容易去隔壁借來一個秤,誤差範圍有3g,更瞎的是,馬的我是拿去用反轉壺,我家根本買不起espresso機。
這個問題在於,業者很用心做了很多事情,但消費者根本享受不到那些,說的更嚴重一點,我們花了錢還會覺得是自己對不起那包豆子。就像認識我的朋友們來捧場,買回家邊喝邊譙,如果我狠一點,包裝上寫滿滿的參數,然後你鼓起勇氣私訊我,我就問你:你家有沒有strega?請問這合理嗎?
所以我個人以為,一鍋要上架的豆子,杯測就免了吧,應該說還是要測,但是能不能把碗匙放回去,找一些『正常』的器材,『普遍』的器材出來測,越兩光的越好,忘記你是沖煮菁英,忘記你是大師,站在掏錢買你東西的立場來測,越殘忍越好,比方說99度水,法國壓泡到冷為止,比方說反轉壺拿去爐子上燒,比方說一台500的百貨公司贈品美式壺.....這樣蠻幹瞎搞豆子都能喝,可以安心去封口了。
業者有義務教育消費者,但不是洗腦式的卸責,消費者理不理會是消費者的自由,我們不能賣豆子只賣給那些『很懂』『很會』的人吧,那種人你也賺不到他啦,他早就自己來了。
我拍黑白底片,我用ilford delta 400,用1250拍,我相信Jumbo Hsieh,所以我就用了啊,他知道我宅,知道我白天沒力氣,知道我只拍家人,他做出他的專業建議,我就信了啊不然哩。事實證明他沒錯,推薦的是對的,合適我的,那不就結了。他如果只是看我臉書用手機拍的,隨便拿卷iso 100的要我拍,只要一次吧,我就去燒了他的暗房....。同樣的,一包豆子對陌生的客人能有幾次機會?也就一次耶,猜也要猜的準一點,該買保險的就得買。
結論是,杯測的終極意義,是要知道這鍋豆子在什麼狀態下是友善的,反饋回去烘焙者,不夠友善就不是消費者的問題,是那個站在烘豆機前拼命拉取樣棒的那個人的問題。杯測結果在店頭的意義,就是如果客人要你做出建議,你稍加詢問沖煮方式和喜好的口感大方向,可以迅速建議,縮小他的選擇範圍,讓人家花錢買回家,輕輕鬆鬆享受你辛苦被爐子烤整天的成果。前提是你真的知道那包豆子在人家家裡會是什麼樣子,而不是你用白瓷碗+ 湯匙+ 想像力。
我想謝謝一個mojo員工,我不知道他是誰,但我有一天看到 Scott Chen臉書轉述了他的話,我在日記裡寫著我的解讀:
『如果要欣賞你的作品有那麼難,先檢討自己到底弄了什麼出來』
~~~~
話說當生豆開始進入國際貿易行為後,杯測成為一種議價手段。
什麼是杯測呢?
我們去漁港碼頭看到漁船靠岸,大魚被拖上來,會看到幾個纏著霹靂腰包的人開始把魚圍起來,船東會遞出紙條給大家,報上今天批價。如果這魚夠大,會看到腰包人都蹲下去在魚身比較不重要的部位,或削或戳,當場生嗑。有些人會念念有詞,有些人低頭沉思,有些開始打電話,但是沒有人會討論。他們在幹嘛?那在咖啡界,就叫杯測。
除非你是自己公司的人,不然你從來不知道這些腰包幹部心裡想的是什麼,你也不會知道他們判斷的標準,更不會知道幾分鐘之後競標開始,他們會不會出價,會不會追價,縱然你聽到他們彼此哈拉,也很難聽到什麼有建設性的內容,通常只是互問對方昨天去哪裡開心。
這種曖昧的,既公開又神祕的團體行為,不會有交集。今天老闆賦予他們任務,腰包裡頭是公司款項,他只能全心專注地代理老闆職務,幫老闆設身處地,從公司的規模、財力,每天營業額的多寡,廚房裡冰箱的空位,廚師手藝能把這條魚加工的能力極限....一切都考慮進去,迅速而有效率的做出判斷。打比方,你公司就五張桌子,生意就是在地族群,menu上最貴的低於五百,你花20萬標一條鮪魚回去,老闆應該不會認帳,本票簽一簽,魚拿回去。因為東西好,價錢貴,白痴也知道,我請你來幹嘛?
做生意賣好的東西,天經地義,賣來賠錢就天打雷劈了。換言之,在古早的年代當一群用現代術語叫做生豆獵人的專業人士,去到了處理場現炒現測,張三眼中看到了鈔票,李四眼裡可能看到玩具鈔票。
這還是趣味之一而已。買魚的大部分是廚師底的,他生啃魚肉,腦海中已經閃過所有可能,這個誤差極小,因為他如果不夠懂,白痴的牌子就會換到老闆的脖子上了。早年的生豆獵人呢?他可能連烘豆機的品牌都講不出來三個,他的強項除了一口流利的土語,就剩下社交的能力,與按計算機的速度。
這也是當生豆貿易應該蓬勃發展得更早卻事與願違的原因。因為獵人只是仲介,在那個年代,大牌子大公司大財團進駐產區,是派專員駐點,這個村子誰家媳婦剛生產,男生女生,喝什麼牌子奶粉,幾點上床睡覺,他都瞭若指掌。當這種手腕夠粗能做一條龍的公司進來以後,醫院、學校是一定蓋的,連你家想多買二頭驢子,他都能貸款給你,而且還不是九出十三歸的高利貸,你借的爽歪歪。
而我家種咖啡的被財團包了,我也會覺得屁股翹了起來,試想我是xx咖啡的專屬契作莊園耶,講出來走路都有風了。這種光宗耀祖的感覺,還不只是自己爽而已,當哪天契約到期不續,仲介找上門來買了幾袋回去,也會在網頁上標明這是xx咖啡『前』專屬莊園,最起碼二三年間價錢可以比別人高一點。
也是因為大公司玩生豆的模式包山包海,他願意在產區裡花錢搞東搞西,咖啡農與處理場也得聽他的,這跟我家旁邊種稻子的從來不顧,反正時間到了農會來幫你割,秤斤論兩收走完全不一樣。你種的咖啡沒達到公司標準是不行的,真有什麼困難,公司會找人找技術來幫你解決。我們現代的咖啡標籤上亂七八糟有看沒有懂的品種或處理法,有絕大的一塊是因為這樣濫觴的。大家要感謝誰?義大利那些廠豆、日本和星巴克....
早年獵人有沒有辦法作這種事情?沒有。要知道種咖啡的那些國家,政變頻傳,咖啡種在山裡出來,動不動就碰到游擊隊攔路要錢,不給?綁架你....的豆子,等你果實都爛掉看你哭不哭。給錢吧,給一次不夠,廢話,游擊隊好幾個....,他綁你你就給,我綁就不給,你是瞧不起我嗎?
好吧,聽起來做為一個咖啡財團的上游好處多多,但人心總是貪的,人心總有不可撼動的一點堅持。我爺爺開始種到我兒子,我就習慣了等樹上果實熟透自然掉落再去掃,我就只習慣種這個品種,但是公司告訴我這樣太慢了,產能過低,來來來換這種去種,老樹砍了吧,休耕算了吧,對了,我這邊有厲害的化肥,保證好用......是你是我,午夜夢回,想著有沒有可能自立門戶,萬一不小心給我脫離成功了,嘿嘿嘿嘿嘿...
在產地之外,他馬的燒餅都你大公司在吃,我們小的就只能去撿剩下的芝麻,賺錢賺不過你,罵你總可以吧。但罵也得罵到消費者願意相信哩,怎麼辦?集合散兵餘勇,用星光大道模式辦選秀,弄幾個冠軍出來再說。網路時代來臨,東西夠水準,配合強勢的行銷,加上參賽者賭一把魚躍龍門的心態,咖啡生豆正式開啟了另一階段。
風起雲湧之際,杯測必須從碼頭腰包模式進化了,隨便便弄弄是不行的,因為生豆開始有零售了,你寫三千字天花亂墜,還不如評分表上二位數字。幾分就是幾分,我91分就比你90分厲害,不然你能咬我嗎?剛好眼前就有成功例子可以參考,有個叫做戴維斯的老外1993年出書以後,頓時成為業界名人,此人腦筋靈光,出書賺錢很慢,搞網站才快,我女兒出生那年1997,Coffee Review正式成立,你看不懂那些杯測術語沒關係,幾分總看得懂吧,但這種分數總會生出風波,粉絲之間互相叫陣,也爽到戴先生。
有樣學樣,熟豆可以評分,生豆更要評了,包括SM、CBC等等美國四五個生豆零售開始提供杯測分數,澳紐、德國的零售一樣比照辦理。這中間矛盾很多,生的要測個屁,拿去熬湯也沒有好味道,不炒就不能測。但是誰炒?用什麼炒?怎麼炒?炒怎樣?專業杯測者練就一身杯測功夫,當他們把阿拉伯數字寫在紙上的當下,有沒有別的考量?有沒有自身喜好夾雜,有沒有行銷念頭?有沒有......誰知道。
當杯測從神祕變成公開的時候,看似客觀,看似消費者多了依據,看似一分錢一分貨,實際上掏錢的消費者已經不自覺把主導權交出來了。業者們去學習杯測是對的,是敬業,因為他總要知道自己買了什麼貨色吧。而且誰家開店會派人去產地駐點啊,自烘店家買生豆只能選擇相信,買來杯測完心裡有數,王x蛋這種豆子賣我這種價錢,下次要小心了,所以我支持我所有業者朋友去學習專業杯測。但業者公開他們的杯測分數對末端消費者有用嗎?有用嗎?有用嗎?
一點用處也沒有。除非你也去學杯測,除非他賣給你的就是杯測炒法杯測烘焙度,而且你在辦公室趁老闆不在的空檔想喝咖啡,還得用湯匙西哩呼嚕來喝,你要是牛飲,我保證你也沒強到可以喝到所謂的杯測風味。
結論是,杯測從碼頭模式進化到今天,這行為沒有錯誤,但他代表的僅僅是業者對待他的貨源與未來產品的評估,這個專業技能代表的是道德良心的層面,是很偉大的事情無誤,但對於消費者並無很直接的參考價值。
我認為的杯測叫做末端極限測試,我認為的杯測烘焙不該是目前所謂的sample curve。我們用sample roaster當關鍵字去搜尋的話,會看到很多美麗的圖片,顧名思義,那叫做打樣機。意思就是那距離正式產品還有一大段路要走。你去做西裝,師傅會拿布料本子給你看,讓你摸摸搓搓甚至拉他二下,這就叫做看樣了,他總不會先做好三套給你選一套買吧,他又不是瘋了。
那種sample roaster塞滿就是80-100g,炒出來塞牙縫都不夠,只是供給專業杯測人士使用。試想那麼小的爐子,那麼少的豆子,你能用什麼曲線操作他?縱然你想那麼做,在操控性上也沒有多大的彈性範圍。換言之,這種東西就是一鍋一火到底的曲線居多,在一個很固定的升溫速度之下,吵到很固定的烘焙度,有些人就稱之為sample curve,反正這是個樣本而已,又不是要賣錢的。聽不懂你就想成是乾燒蝦仁乾燒意麵之類的,沒有廚師會在乾燒的中途,沒事就去動動瓦斯大小...呃,可能也會有啦,電視台來拍的時候要裝一下,表示這很難,你們不懂。
當然啦專業的昂貴的烘豆機品牌會告訴你,我們家的機器從打樣機到60kg的鍋子都能完美重製同一條曲線。最好是啦,他講了你就信了嗎?這是常識問題,如果打樣機的曲線拿去給大鍋子用出來會一樣(好喝不好喝先不管),你在家炒二年菜,也可以去接外燴辦桌了,事情不是廠商講的那麼輕鬆。
所以你可以去街頭巷尾咖啡店看一下,sample roaster很少見,當做收藏是有,實際在用的不太多。那你又會問,那些咖啡自烘店都是怎麼炒sample的呢?先抓一個自己烘焙機可操作範圍內的最少量單位,比方說楊家一公斤,那個量300-350g為極限,低於這個量進去,就等著被機器玩弄(嚴正聲明,那是我的技術等級,比我厲害的就一定可以炒更少無誤)。好,問題來了,你有一整袋生豆等著炒熟賣錢,你要試炒幾次?
如果說,我們把正常的烘豆機當成sp來用,一樣也乾燒蝦仁曲線,聽到豆子會暴就起鍋冷卻,沐浴更衣後拿出地圖指南針,對著產地的方位焚香祈禱,拿出畢生功力開啟杯測儀式...好啦是模式,接下來能做的只有二件事情,
1. 你最好寫的夠多夠奇特,最好是全聯頂好佳樂幅好市多都找不到你寫的那些東西,不然本來可以賣500的你寫成300一樣的詞,那就很糗
2. 你如果不願意繼續『試』炒下去,就必須用這條乾燒蝦仁曲線得來的資訊,整合你在這個領域裡的所有知識,猜出(我認為那就是猜)你把鍋子塞滿以後要怎麼炒給客人,賭一把吧!我很願意相信有人辦得到,因為這時候老闆的口頭禪又要出來了,多年的經驗...
ok看到這裡,你不甘願了,你要反駁我,因為生豆夠屌,資訊夠多,烘焙區間夠廣,這樣失誤率並不會太高。但如果這種說法你可以接受,世界上沒有烘焙冠軍這件事情了,買好的生豆來就好了,錢而已,沒有技術。
我個人認為最保險的試炒,就是把鍋子塞滿的炒,用你正常要賣給別人的曲線跟重量去炒,也就是說你平常怎麼幹,就是怎麼幹,沒有所謂的sample curve這檔事。因為你每天都在幹這事,過程有什麼差異,炒完喝到什麼喝不到什麼,你可以直接的連結腦子裡的資訊,把豆子養好來一喝,你才知道這豆子是死前落水溺斃,還是先被勒死才棄屍海裡,這種判斷才有可能八九不離十。
當然你如果賣的就是乾燒蝦仁,那我也無話可說,應該會很準。
萬一你家賣的東西從一爆沒結束到六爆起的都有,全系列烘焙度,那條乾燒蝦仁曲線就瞬間變成很不科學的測試,撇開老闆的口頭禪不說,我還寧願相信用三個銅錢丟六次然後去翻易經,應該比較有說服力。
我自己的結論是,做sample roasting不是要先去發現這豆子有多少優點,這是順序的問題,我們要先知道這豆子的極限在哪裡,他有多耐。在我們正常的烘焙中,發現苦了,那意義就再簡單不過,會苦只有二個原因,
1. 落點太後了,炒太深了,
2. 炒太快了,火太大了,某一段的升溫梯度已經超過這豆子的能力,
在這個極限測試之後,自然讓我們把烘焙的範圍與彈性限縮到一個比較小的區間內,我們知道不要超過這個區間,不要超過這個幅度,在這個中間做自己的發揮。
聽起來一樣是用猜的,但是一副撲克牌選一張要你猜,跟只選一種花色出來猜一張,差很多,這叫做數學。
我請教過我的暗房老師Jumbo Hsieh,萬一買條陌生底片來他會怎麼做?他說先用自己的曝光習慣去一次拍個三卷,然後用google到的數據沖看看,然後再猜。換句話說他不是去理會大家怎麼寫那片子有什麼風格,也不是管他的反正進了暗房就用一條萬用曲線去沖片,這跟sample roasting的概念完全一致,而且合理,又有效率。他也要猜的,他都沖幾年還得猜,這已經不是他可以用多年的經驗就可以唬爛我的,而且他還不是一次就猜中,你說生豆現在品種、處理法之複雜程度直逼微積分的難度下,多年的經驗+ 乾燒蝦仁曲線要猜幾次?
以我喝過的豆子為例mojo跟dr.bean,他們都有很多烘焙度, 他們倉庫裡隨便就十幾種生豆,有些豆子讓他暴2分鐘溫升10度,豪髮無傷,有些豆子這樣幹就找死而已。要說他們只有一招你會相信嗎?而且我從來也不會問他們怎麼炒的,我想看我相信他們也會讓我看,但我看了有用嗎?一個叫做probat,一個叫做giesen,我即便是去錄音錄影回家,那些也都是廢物資訊而已。所以說我自己告訴自己,在家裡的機器前,炒豆子不是煎牛排,不是傻傻地等顏色,我得有不只一個辦法去對付不同的生豆。
ok,炒完總是要先喝吧,大家都是良心業者,自己喝過才會賣。怎麼喝?還是拿碗拿湯匙出來杯測嗎?那你得要所有跟你買豆子的人先來上課,買一套碗匙回家,最後把你的杯測表影印一份給他,然後在紙的最下方請他簽結:以上文字資訊僅適用於本店杯測系統。
試想一個畫面:我要買一包咖啡豆,網路上有上千種選擇,被雷到會很不爽,太危險了,所以我決定去找個有實體店面的店家買。先喝再決定合理吧,好囉現場喝到驚為天人,太物超所值了,一口氣買四包回家可以爽一個月。回到家不管怎麼弄喝起來都很瞎,度爛了這一定要去客訴。電話那頭年輕妹妹聲音很好聽,但說出來的很不好聽:先生,我們包裝上都有標上參數喔,會不會是您.....(暗示你沒煮好)。喔喔原來有參數喔,仔細一看真的有,火更大了,上頭寫的是93.7度水溫,20.1g的粉.......我恍然大悟,沒錯我家沒有strada,我根本也不知道用的水是幾度,我好不容易去隔壁借來一個秤,誤差範圍有3g,更瞎的是,馬的我是拿去用反轉壺,我家根本買不起espresso機。
這個問題在於,業者很用心做了很多事情,但消費者根本享受不到那些,說的更嚴重一點,我們花了錢還會覺得是自己對不起那包豆子。就像認識我的朋友們來捧場,買回家邊喝邊譙,如果我狠一點,包裝上寫滿滿的參數,然後你鼓起勇氣私訊我,我就問你:你家有沒有strega?請問這合理嗎?
所以我個人以為,一鍋要上架的豆子,杯測就免了吧,應該說還是要測,但是能不能把碗匙放回去,找一些『正常』的器材,『普遍』的器材出來測,越兩光的越好,忘記你是沖煮菁英,忘記你是大師,站在掏錢買你東西的立場來測,越殘忍越好,比方說99度水,法國壓泡到冷為止,比方說反轉壺拿去爐子上燒,比方說一台500的百貨公司贈品美式壺.....這樣蠻幹瞎搞豆子都能喝,可以安心去封口了。
業者有義務教育消費者,但不是洗腦式的卸責,消費者理不理會是消費者的自由,我們不能賣豆子只賣給那些『很懂』『很會』的人吧,那種人你也賺不到他啦,他早就自己來了。
我拍黑白底片,我用ilford delta 400,用1250拍,我相信Jumbo Hsieh,所以我就用了啊,他知道我宅,知道我白天沒力氣,知道我只拍家人,他做出他的專業建議,我就信了啊不然哩。事實證明他沒錯,推薦的是對的,合適我的,那不就結了。他如果只是看我臉書用手機拍的,隨便拿卷iso 100的要我拍,只要一次吧,我就去燒了他的暗房....。同樣的,一包豆子對陌生的客人能有幾次機會?也就一次耶,猜也要猜的準一點,該買保險的就得買。
結論是,杯測的終極意義,是要知道這鍋豆子在什麼狀態下是友善的,反饋回去烘焙者,不夠友善就不是消費者的問題,是那個站在烘豆機前拼命拉取樣棒的那個人的問題。杯測結果在店頭的意義,就是如果客人要你做出建議,你稍加詢問沖煮方式和喜好的口感大方向,可以迅速建議,縮小他的選擇範圍,讓人家花錢買回家,輕輕鬆鬆享受你辛苦被爐子烤整天的成果。前提是你真的知道那包豆子在人家家裡會是什麼樣子,而不是你用白瓷碗+ 湯匙+ 想像力。
我想謝謝一個mojo員工,我不知道他是誰,但我有一天看到 Scott Chen臉書轉述了他的話,我在日記裡寫著我的解讀:
『如果要欣賞你的作品有那麼難,先檢討自己到底弄了什麼出來』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