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e Lure of the Lever~智慧

2006年初Versalab M3x正式問世之前,其實已經有許多大玩家去請益,據說他們都從John Bicht那裡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。有趣的是John因為早年跟Schomer交手的經驗,對espresso沖煮環境的認知是追求一個絕對的平穩,然而那些同一時間在思考沖煮壓力設計的大玩家們Andrew SchecterGregory ScaceJohn ErmacoffSean Lennon,野心卻不僅僅止於此。

靈感打哪來?就是Spring lever's pressure profile,一開始是一段長時間的低壓預浸(1-1.2bar),隨之而來是比pump略低的6-7bar,然後一路線性衰減至3-4bar結束,這種古老的沖煮方式可以輕易得到令人驚豔的滿意成果,Jim Schulman接觸lever機的世界後,從一開始很質疑,到找來許多人做lever vs pump盲測,最後陷入lever之美而不可自拔(在他後來的CoffeeCuppers.com事業裡,甚至直接採用PIDed-lever機當作單品espresso的主要杯測工具),他公開在網路論壇上呼籲大家要重視沖煮壓力,找一個聰明智慧的壓力曲線,來代替pump無情又死板的一路9 bar。加上先前智慧型沖煮頭代表的E61 grouphead已經被討論到爛掉,緩升壓的好處幾乎無人可以反駁。這下子,一個漸升,一個漸降,答案呼之欲出。終於06年夏天AndyS帶著他的Schectermatic套件在SCAA年會中示範,爾後風起雲湧,各種控制方式紛紛出籠,據Andy估計已經有四種(人名都在文章前頭)

Chris Tacy曾經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復古之路,他認為如果有一天他得回頭去研究lever,那也沒有什麼不好的,他會欣然接受。他也提醒過一個關鍵,當壓力曲線變動下,溫度曲線勢必因應,如果lever的結果那麼好,絕不是單純壓力使然。(目前為止,溫度曲線並無大突破的討論)

illy's books之賜,加上許多朋友幫忙找答案,我對espresso沖煮過程有了粗淺的瞭解,粉餅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。如果我們用一個不變的環境來對待一個會變化的粉餅與成分,得到了那些寶貴的結論,為什麼不能反過來呢?從vibe到rotary,從E60.5到E61,我也期待可以跟jim一樣,從彈簧與活塞上找到新的樂趣。

留言

  1. 這陣子在E61+FRN上得到一個結論...
    流速慢溫度會掉,流速快溫度會緩升
    壓力建立的速度會影響細粉流動的距離...
    有越多合適的壓力能讓細粉移動到縫隙中
    就越能夠減少穿大洞的情況...
    所以以您的細粉論點來說Lever會好應該是正面的

    回覆刪除

張貼留言

熱門文章